机械革命oemwin10系统-(机械革命windows)

192.168.1.1 次浏览手机阅读
机械革命oemwin10系统 (机械革命windows)

本文7000余字50多张图片,由公平评测特约资深数码大佬“天启”创作,中文版在“公平评测中文站”首发,英文版将稍后在“FairReviews英文站”发布,同时也会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的“公平评测”发出。

一直以来,机械革命的轻薄本都以配置高,散热优秀,好屏幕和超强的拓展性四个卖点闻名。但是其搭载真标压处理器与纯核显设计,为重度办公用户和码农们设计的轻薄本在2022年之前一直都以16吋的大屏版本出现,遗憾的在中国市场更看重的14吋上缺席了。

也许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亦或是今年终于有了额外的研发带宽或者能力,借着今年Intel H45处理器SOC化的风潮,机械革命在国内市场上先后推出了无界14和Code Go两款H45核显轻薄本。

无界14凭借12代酷睿对于DDR4内存的支持以及机械革命的优秀性价比,创下了3999买12代标压酷睿的性价比奇迹。不过毕竟定位所限,除了50w性能释放和双内存双硬盘的拓展性之外,就基本没有更多亮点了。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Code Go,则是Code 01和Code 10的正经小弟,各方面定位与规格都明显在无界14之上。那么它的表现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感谢 @song1118公平评测 提供的测试机,并授权其在除知乎之外的任何平台对本文进行转载。


选购建议:

Code Go现阶段只有两个SKU,两者的核心配置是完全一样的,均搭载了i7-12700H处理器和2.5k 120hz的屏幕,只在内存和硬盘容量上做出了区隔,这与更低端的无界14的i5版搭载了FHD屏幕,高配版则是QHD屏幕是完全不同的。

Code Go的两个SKU中,16+512G的低配售价5599,打折能到5449,性价比非常高,很值得购买。相比之下,32G+1T的版本与之差价能到1100,这就太离谱了,不推荐。

配置一览+配件展示:

我拿到的是Code Go的入门配置,搭载了i7-12700H处理器,16G内存,512G的固态硬盘,以及在这个价位非常难得的2.5k 120hz 500nit高分高刷高亮屏幕。这两点,带上双内存插槽和双硬盘位的的SSD,绝对是这个价位段内绝无仅有的配置。

其他配置里,比较值得一说的首先是采用了金士顿的OEM固态,这是我个人第一次见到。我个人觉得大家还是没必要对此太敏感,成本所限肯定没法上大牌的好固态了,现在这个金士顿的TLC固态,总比上次拿到的机器里用的大牌QLC Intel 670P强。

其次是本机比较大胆的采用了镁合金作为C壳的材质,因此起到了很好的降重作用,甚至比小新Pro 14还要再轻一些。

原装电源方面,本机虽然有两个USB-C接口,但是仍然标配的是90w的圆口适配器。相对于PD充电器,体积更大的的DC电源拥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因此超载性能要很明显的好过PD充电器。本机标配的这个DC电源体积不算太大,比iPhone 13 mini稍长,但是更窄,含线388g的重量也算便携。

电源上还有一个指示灯来说明电源是否在正常工作,表现不错。

但是相对之下,本机对于PD电源的支持就差不少了。哪怕我使用的是现在我能找到的最适合笔记本使用的PD电源拯救者C135,在Code Go上使用时,也出现了只要机器进入高负载状态,就会在电源供电和电池供电状态之间反复横跳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频繁切换会损坏电池,而现在也暂时不确定怎么算进入了高负载状态,因此就现阶段的情况,我个人暂时不建议在这机器上使用PD电源。

设计与外观:

A面的外观设计的非常简洁,除了左上方的一个“Code”的铭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元素。表面的处理挺不错,触感十分细腻,并且有一定的高级感。

而在A壳的内测边缘,Code Go还用CNC抛光出了一条亮线,给整机提气不少,这个工艺和设计我蛮喜欢的。

B面就是非常普通的塑料麦拉,四面窄边框布局,在这个价位的机型里算是常规配置。上部边框在放下了720P摄像头的前提下控制的很不错,这点给好评。只不过...转轴做成塑料放WiFi天线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做成和C面银色镁合金颜色差异巨大的黑色呢?一点不好看...

C面的布局比较常规,现在能看出来屏轴和整个C面颜色的格格不入了吧...C面没有扬声器开孔,键盘也放的比较靠上,因此掌托和触摸版的面积都得以做的比较大。并且革命有一点比较用心的是冒着少拿上游厂商补贴的风险把所有的贴纸都放到了D面,因此C面显得异常整洁。触摸版左上角的黑色方块是本机的按压式指纹识别。对于这种很便宜的机器来说,提供指纹是很不错的解锁方案,总比输密码优雅。

我们经常说镁合金在笔记本上的使用会导致整机质感的下降,不过在Code Go上,我认为这个下降幅度是可以接受的。相比铝合金的A/D面,稍有塑料感,但是如果不仔细分辨,不太能感觉到。

D面的设计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铝合金的壳体正中央能看到面积很大的进封窗,横贯机身左右,因此这机器看起来像一台双风扇散热的笔记本,但实际上只有单风扇。C面缺席的贴纸都在D面出现了。脚垫也是横贯式的,并且中间有一个凹陷,这样冷空气也可以从后部进入风扇。不过本机的大部分螺丝孔,全部都开在了倾斜的位置上,再加上本机没有卡扣,因此拆装D壳拧螺丝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对准。

这机器的外观设计我还是很满意的。首先,虽然没有太强的设计能力,但是机械革命基本做到了没活不乱整活,因此A面的外观整体比较低调,也很适合后续自己进行DIY。B面的屏幕边框控制的很不错,除了下边框基本都是等宽,视觉效果很好。C面为了减重用了镁合金材质,但是质感没有明显的下降。D面外观上也挑不出太多问题,就是一个以升级性作为主要卖点的机器居然没有考虑到拆机的便捷性,这里稍微差点意思。

内设与接口:

Code Go的摄像头位于屏幕的上边框内,720P分辨率,满足一般的在线会议需求问题不大。左右两侧的两个开孔是双麦克风,但是没有摄像头处在使用状态下的指示灯,也没有物理屏蔽罩。后者因为上边框较窄还能理解,但是前者就真的有点离谱了。

键盘的手感还不错,1.5mm的键程也很长,回弹偏软,但是确认感比较强。键位设计的话,全尺寸肯定基本盘(毕竟不是人人都和惠普一样脑子缺根弦),牺牲右shift的长度来做的全尺寸方向键只能说是无功无过,无非是得罪一拨人讨好另一拨人罢了,主要是对于程序员比较重要的翻页键依然缺席,有点可惜。至于开机键放在键盘里我只能说省钱省的有点过了。而且机械革命这个连手感都没有和别的键做出来区别,有点过分。

背光质量的话,本机支持两档背光亮度,开满后亮度表现不错,而且也不刺眼。对于比较便宜的机型来说,背光有断点是很正常的,这个可以接受,但是F8的两个背光灯珠直接坏了一个是不是有点离谱...

触摸版的尺寸中规中矩,因为是塑料材质,所以滑动手感仍然是比较涩的那种。也不用担心左上角的指纹识别会阻碍使用,一般情况下人的手很少触摸到那么角落的位置。主要是按键的手感实在是太紧了,需要非常大的力气才能触发单击操作,这点实在是有点太不方便了。

扬声器就是听个响的水平,无功无过。

机身左侧,Code Go从左至右依次搭载了一个锁孔,两个USB-A 3.0接口和一个3.5mm耳机接口。是不是感觉这机器虽然整体侧面看起来很薄,但是为什么整体看起来就很厚了?

那是因为为了获得更好的进风效果以达到更高的性能释放,这机器的脚垫长这样...

这两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释放,笔记本的脚垫和机身厚度实际上是不断增加的,而侧面的腰线却在不断的向上抬,使这机器看起来比较薄,这纯属骗人骗己...如果还为腰线牺牲实用性,比如ThinkPad neo14,那就更扯淡了...

机身右侧,从左至右依次为电控的摄像头开关,一个USB-C 3.1全功能接口,一个USB-C雷电4,一个HDMI 1.4和一个电源接口。最右侧还有一个电源指示灯。

摄像头电控开关实际上意义不大,和设备管理器里禁用摄像头的效果差不多,都没有直接用实体屏蔽罩来的可靠与有效。HDMI 1.4属实有点离谱,这意味着Code Go没法无损以4k 60的规格来连接外接屏幕了,是一个比较大的取舍。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本机的铰链最大支持开合角度大概在170度左右,已经足够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需求了。

总结一下本机的接口,2A2C HDMI DCin的数量是基本够用的,尤其是考虑到本机有DC in接口,因此日常状态下两个USB-C都是空置的可以外接设备用,很不错。就是HDMI的规格只有1.4,这属实有点低了,希望后续的产品能够在这里加以改进吧。最后就是如果还能加一个SD或者TF的读卡器就更好了,后面我们会看到,Code Go的图片处理能力也很不错,屏幕素质也很优秀,如果加一个读卡器,可以扩大本机的使用范围。

屏幕:

Code Go搭载了一块2.5k分辨率,500nit亮度,120hz刷新率的雾面屏幕,这块屏幕在我心中,是今年14.0吋笔记本屏幕中综合表现最好的一块。兼顾了高分,高亮,高刷新率的特点,且没有会导致反光的镜面处理,也没有用处不大,但是很可能带来网格效应的触摸屏,属于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一个都没有的优等生。

那么它的实际表现怎么样呢?

用Display Cal软件搭配蓝蜘蛛X校色仪对屏幕进行测试,Code Go上的这块屏幕的实测最大亮度为512.9尼特,对比度1085.7:1。亮度的表现已经超过了标称值。就算是在户外使用,只要不被阳光所直射,这个亮度都足够看清屏幕上的内容了。

色域覆盖方面,作为一块标称100%DCI-P3的广色域屏幕,这块屏幕覆盖了99.6%的sRGB和96.7%的DCI-P3色域,表现很不错。

这块屏幕在校色后拥有0.66的平均ΔE和1.8的最大ΔE,表现非常不错,这个色准基本上是无可挑剔的,除了办公,应对一般的图片编辑和视频编辑也是完全足够的。

色温方面稍微偏冷,10%以上亮度就基本固定在了6900K左右,并且后续的色温稳定性与一致性做的非常不错。

伽马值的表现就比较一般了,后面基本维持在2.4,比标准的2.2超出不少。

为了给没有校色仪,买来后准备直接用的读者们参考,我也测试了一下没校色前本机的色准,这个成绩就比较放飞自我了,小厂在这块做的还是会稍微差一些的。建议所有需要用这机器做图像处理类工作的用户,都能对机器的屏幕做一次预先校色。

性能与散热:

CPU性能:

我手里的这台Code Go搭载了12代酷睿i7-12700H处理器,核心代号Alder Lake,采用了全新的Intel 7制程(也就是俗称的10nm+)制造。由于于12代酷睿的全新大小核设计,i7-17500H拥有12核心16线程的物理规格,是今年H45系列中的中高端主流型号。

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CineBench R20/23测试,在默认的45w模式下,Code Go的CPU性能在14吋轻薄本里只能算是中规中矩,i7跑出来13000的多核分不算高了。不过单核突破1800分的成绩表现很亮眼。



简单对比一波,Code Go的这个i7-12700H,CPU多核性能只比机身明显轻薄了一截的灵耀X14稍强,甚至要稍弱于同样主打性能释放,但是CPU是i5-12500H的ThinkBook 14+,这就是小厂在调教上的遗憾了。不过,单核的成绩确实非常能打,这在高强度办公和图片编辑这样的测试项目中,会有所体现。

30轮R15的成绩表现不错,除了前三轮还在鸡血时间里,中间有一轮跌倒了1500分左右,其余时间都保持在1600分左右的水平,比较稳定。

除了默认的45w模式,Code Go还在BIOS中内置了一个更高PL1的可选项,打开后可以把本机的PL1/PL2设定从原有的45w/65w上调到65w/75w。看起来,这性能得强一大截啊!

实测下来,R20的多核成绩提升了约1%,R23的多核成绩甚至还降了...说明就算在45w的PL1模式下,本机的短时性能释放也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基本没有再进步的空间了。

不过如果看持续性能释放,比如R15的30论测试,那这个65w模式还是能够带来实打实的性能提升的。后期的平均分数从1600分左右提升到了1920分,进步了大约20%。

而在具体应用的CPU测试中,我们仍然选择了Blender的模型渲染作为参照基准。搭载i7-12700H的Code Go使用了207s,完成了渲染。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厂商调教能力的项目。在这个环节中,Code Go的成绩是会明显落后于同为i7-12700H的灵耀X14的,甚至也会以较大的弱势落后于ThinkBook 14+。

显卡性能:

本机的核显也是来自Intel的Iris Xe,96EU规格。作为三代老将,性能的提升早已经微乎其微,基本就靠内存带宽的进步了。亮个机,拖个多屏幕组合,PS/PR的时候做个加速或者玩个LOL问题不大,但是想像隔壁Radeon 680M那样挑战各路3A的中画质,那真的还是洗洗睡吧。

这台Code Go上的Iris Xe的TS得分为1734,FS得分为5788,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读取跑分时段中的性能监控可知,本机的GPU在跑分的时候,几乎是顶满了1.3G的频率在跑,CPU也经常能够上探到4Ghz的高频,因此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不过即便如此,Intel的Iris Xe核显的性能,在现阶段的轻薄本中,也早已经落后于对手,更别说还有虎视眈眈的N卡了。Intel在这里真的得加把劲了。

内存硬盘性能:

内存方面,作为定位中高端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机搭载了新锐的DDR5内存。相对DDR4,DDR5能够提供更高的内存读写速度,但是相应的延迟也会上升。

本机搭载了来自金士顿的OEM固态,TLC颗粒。我觉得小厂用这种小品牌,但是品质还不错的盘来节约成本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吗,总比直接选大厂的垃圾盘,比如Intel 670P强。

顺序读的速度在3700左右,顺序写2100,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入门级Pcie 4.0硬盘的表现。

缓存部分,这块盘在乱序写入25G的时候出缓,不过缓外速度依然保持在了400m/s左右,成绩不错。

办公性能:

使用PC Mark10的现代办公测试来看看本机的日常办公性能如何,最终得到了5100的总分。这在核显轻薄本里表现算是很不错的。


生产力性能测试:

因为是核显轻薄本,因此我就只测试了PS的性能表现。由于酷睿处理器更为出色的单核性能,本机在PS的基准测试中得到了794的好成绩,完全可以应对一般的图像编辑工作。

游戏性能测试:

作为只有Intel核显的轻薄本,游戏自然不是本机所长。我在原生的2.5k分辨率和FHD+两个分辨率上分别测试了全低画质的CSGO,平均帧数分别只有51和91帧,甚至没法完全完全利用上这块120hz的屏幕。Intel的核显游戏性能进步空间真的还是挺大的...


烤机性能测试:

本项测试的条件为:室温25度,通过FN+X快捷键打开控制中心切换模式到性能模式。

在展示结果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本机的性能模式切换。Code Go上的性能切换,使用的是FN+X快捷键,共有安静,均衡,性能三个模式可选(并且看起来是和Intel联合做的)。但是这个性能切换,只能在机器使用DC圆口电源的时候进行触发,使用PD电源时是无法使用的,这是一个遗憾。


不过这个可能和上游一起调的性能切换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直接联动Windows系统里的性能模式切换,比如我用快捷键切换高性能模式后,系统的电源设置也会自动切换成高性能并且锁定住。相比某些电脑需要快捷键和系统设置都来一次,方便很多。

首先是默认的45w PL1的状态,可以看到,单烤刚开始时,CPU工号会直接冲到64w的最高值(因为PL2是65w),随后会缓慢下降到57w,随后迅速下降到45w并保持到烤机结束,CPU温度则最高达到过91度,后期则一直稳定在82度左右。

此时的机身表面温度控制的也还不错,WASD区域只有35度,键帽的最高温出现在键盘中心,但是也只有40度出头,不是特别热。噪音表现就稍微有点吵了,毕竟是单风扇的机型,人位噪音已经达到了49.5分贝左右,算是轻薄本比较吵的,好在没有特别尖锐的高频噪音或者异响。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65w PL1么?作为革命官方预留的高性能彩蛋,我自然也打开来试了下。

单烤刚开始时,就和45w模式一样,CPU最高能够顶到64w,但是随后就会撞温度墙,因此功耗会缓慢下降到50w附近。CPU温度则是在摸到90度的温度墙后,一直保持。这才符合我心中对于单风扇笔记本散热上限的预估...单风扇压65w真的是要上天了...


表面温度的表现相比45w的状态,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出风口的位置温度有所上升,这个表面温度的控制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在这个状态下,风扇就基本会全程拉满在工作了,噪音也会来到50.7分贝,还是有点吵的。

本机的性能释放只能算是还不错,单风扇跑到50w的持续算是很给力了,但是也能明显看出来很不轻松。现阶段,14吋想做双内存插槽几乎必然要牺牲双风扇带来的散热优势,能看出革命尽可能在平衡这两点,效果怎么样就看大家认可与否了。

续航&充电:

在室温25度,FN+X切换机器到静音模式的情况下,在屏幕亮度120nit和最高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了一次本机的续航,成绩分别为6小时25分钟与4小时19分钟。考虑到本机采用了Intel芯片+高规格屏幕+较小的电池+小厂调教,这样的成绩我想也是意料之中。不过,至少这机器规格上支持PD充电,如果后续能修好,出门补电也不会太困难。



不过本机的充电速度也实属不敢恭维。开机状态下,充电功率最大也只有22.5w,这导致本机在电池容量只有55wh,并不是特别大的前提下,居然花了2小时45分钟才把电量从6%充到99%。在今年的轻薄本里,要比充电慢,除了惠普星14 Pro,应该是找不出第三个了。

拆解&拓展性:

本机的拆解相当容易,取下底部的所有螺丝后即可打开后盖。拆开后内部的结构也可谓是一览无余了。正中央是CPU核心部分,本机采用了竖置的CPU设计,这在今年的轻薄本中是比较少见的。本机采用了单风扇双热管的散热布局,能稳压50w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基本利用完了这套散热的所有极限了。CPU的左侧是双DDR5的内存插槽,内存的左侧为WLAN网卡,上方则为原装的固态硬盘,覆盖有辅助导热的相变硅脂。

正下方是电池,最左右则是本机的双扬声器。左扬声器和电池的中间空位,是本机的第二M.2硬盘位。整机的设计还算是有致,并且也考虑到了一些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WASD区域不想要高温,因此就把风扇放在了WASD区域的正下方。当然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需要CPU直出的高速接口(比如雷电4)只能放在机器的右侧了。

右侧的接口(对应正常使用时的机身左侧)因为节约成本要用小板拉出来,就只能做普通的USB3.0速度了。并且从上一张图和这一张的特写中我们也能看出,本机的主板设计也并非卡到了极限,风扇的下方和左方,都是有不小空位的。

总结:

机械革命一直是国产二线品牌中,最有想法的厂商。他们满足于ODM提供的一揽子方案做贴牌,而是在产品定义、用户体验等多个地方下手,尽可能的占有一般一线厂商不会做的小众市场,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效果也不错。现在提到革命轻薄本,大家基本上都能想到超强拓展性了,这就是已经培养出用户口碑的体现。用户体验上他们也一直比较用心,比如因为小众品牌的驱动不好找, 因此直接在D盘里提供了全套的驱动备份,这对于稍微懂一点电脑,但是不完全懂(要不然就有找到驱动的能力了)的用户来说,无疑是非常友好的,而这批人也是革命的主力用户。

但是小厂终归是小厂。像键盘背光到手坏灯珠,PD充电器接入会抽风这种问题,我还是比较难想象会在一线品牌的机型里出现的。也希望机械革命能在未来继续进步,持续给笔记本市场产出独树一帜且价格亲民,物有所值的产品吧!

优点:

?性价比很高?屏幕的素质非常不错?双内存+双硬盘插槽,拓展性拉满?性能释放尚可?接口比较多?整机外观还不错,秉持了少做少错的思路,最后效果也挺不错


缺点:

?品控有待加强?PD充电目前无法正常使用?PD充电下无法调节性能模式?接口方面,缺少读卡器?触摸版的按键实在是太紧了,用起来很费劲?PL1 65w的模式有点忽悠人的意思...PL1是到了65w,但是散热完全撑不住65w
喜欢 ()